(资料图)

吴燏函

几天前,一条“全村人改姓‘鸭’”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

据报道,在云南丽江,一支以鸟为图腾的家族,姓“nià”。“nià”字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由于信息系统中无法输入和显示,给村民带来了种种不便,只能改姓“鸭”。这是一种何其无奈的遗憾。每一个生僻字姓氏,往往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基因”。“弃用”生僻汉字,无疑意味着当地人被迫割舍了一段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

据统计,全国有6000万人名及大量地名、古籍、方言中包含生僻字,其中多数尚未实现数字化。很多人名、地名中的生僻字还无法在信息化系统中正常使用。打不出生僻字,不仅会给一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扰和不便,也意味着宝贵的汉字文化遗产正在流失。数字化时代,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便利。如何在保护姓氏文化的同时,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让生僻字流传开来、重焕生机,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当下“数据跑路”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从国家层面出发,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建设生僻字字库,统筹各地各垂直部门的信息系统生僻字改造工作,推进各个部门的字库互认、同步更新,使得生僻字能够跨省“跑起来”。

各地方也应积极行动,将消除“生僻字的烦恼”作为一项切实的民生工作,加强对生僻字的研究和应用,制定相关标准以规范电脑系统对生僻字姓名的处理,而不是简单地劝告生僻字姓名的人“改名”,保障每个人的名字权利和基本权益。

上一篇:每日信息:通信工程与计算机工程就业怎么样方向科学专和哪个好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