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贯穿这里,2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沙化土地面积约占到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半,这里就是阿拉善盟。年均降雨量最少仅为20毫米,年均蒸发量最高达到4200毫米,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严重、自然条件最恶劣、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的建设,开创飞播造林700万亩的治沙典范,阿拉善盟探索出了适合本地的沙漠治理模式。在腾格里沙漠东缘、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分别建成长350公里、宽3—20公里和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统计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沙尘暴次数由2001年的27次减少到近几年的3—4次,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梭梭成林,满目翠绿

烈日炎炎的7月,腾格里沙漠边缘大片梭梭林郁郁葱葱,与梭梭相伴相生的肉苁蓉长势良好,曾经的荒芜大漠焕发勃勃生机。

宗别立“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央广网记者 田凤元 摄)

“大家看这株梭梭,地上部分有两米高,防风范围就能达到它身高的十倍。”7月27日,在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阿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给大家介绍梭梭的防沙效果。当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暨荒漠化综合防治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来自五省区生态保护建设和防沙治沙的专家齐聚阿拉善,共谋治沙大计。

在沙漠里种一棵树有多难?

“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阿拉善戈壁荒漠上随处可见的人工梭梭、花棒等,都是经过几十年探索才种活成林的。”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海莲说。

腾格里沙漠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阿左旗境内,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和宁夏。“乔木需水量大,在干旱缺水的阿拉善难以生存、更新,而梭梭、花棒等本土沙生植物抗旱、耐寒,是在阿拉善特定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的产物。老一辈林业人意识到生态恢复和建设必须适地、适树,开始探索培育以梭梭为代表的乡土沙生植物,由‘乔木型’经营向‘灌木型’经营转型。”海莲说。

2000年,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建设项目启动,目前已建成9个规模化的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造林总面积814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146.7万亩。

人工种草(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供图)

刘宏义,从事林业治沙工作37年,是这片梭梭林建设的全过程参与者。刘宏义介绍,“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的建设,不仅取得了防沙治沙的显著成效,而且调动了农牧民种植梭梭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培育了梭梭肉苁蓉产业,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惠民路子,实现了治沙与致富的有机统一。

据统计,建盟40多年来,阿拉善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任务9100多万亩,全盟草原和森林资源总面积分别达13552.05万亩和3012.05万亩,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飞播治沙,“绿带锁黄龙”

一场降雨过后,阿日善飞播区的沙漠由浅黄色变成深黄色,雨水的滋润使得梭梭、花棒等沙生树种更加绿意盎然,形成独特的大漠风情。

7月27日上午,两架飞机在阿日善飞播区上空飞过,伴随着“哗啦啦”的声音,树种、草籽随之播撒进茫茫大漠。放眼望去,这里早已是草木葱茏。

飞播作业(央广网记者 田凤元 摄)

“飞播”这个词,在阿拉善早已耳熟能详。

飞播造林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见效快成为最佳选择。腾格里沙漠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2.9毫米,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沙区属于飞播造林“禁区”,然而质疑声并没能阻挡林业人探索的步伐。

从1984年开始,阿拉善盟在沙漠边缘开展飞播治沙科学试验,通过边试验边生产的方式获得成功,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属飞播禁区”的论断。如今,飞播造林治沙已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最大亮点和全国治沙示范。

“这套技术模式概括起来就是适地、适时、适量、适种、封禁‘十字方针’。”刘宏义说。适地,就是适合的地方,飞播造林要在植被覆盖度5%以下的沙漠边缘进行;适时,就是要在雨水比较集中的六七月份,便于成活;适种,就是选择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作为飞播物种;适量,就是一亩地用量500克种子,超出这个量,水资源无法满足,就不容易成活;封禁,就是在飞播造林后实施封禁保护,避免牲畜啃食。

飞播区内郁郁葱葱的林草(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供图)

飞播造林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最先试验成功,为以后大面积开展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开辟了新的捷径。截至2022年底,全盟累计飞播造林总面积达689.3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防护林草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时至今日,阿拉善盟逐步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林草生产建设格局,使全盟林业生态建设由过去只靠人工造林单条腿走路的局面走上了科学的综合治理的轨道。同时,“灌、草、乔相结合,以灌为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加快了全盟防沙治沙进程。

“点沙成金”,绿富同兴

梭梭林延展到天边、延伸到巴彦乌拉山脚,减弱了风速,挡住了风沙。

2012年,阿左旗宗别立镇鼓励农牧民大力种植梭梭,茫来嘎查牧民王会军当年便种植了1100亩,之后每年都增种一些,并嫁接了苁蓉,目前已累计种植梭梭4015亩。2018年,他开始采挖苁蓉,当年春秋两季收获苁蓉4吨左右,销售额达6万多元。2019年,他被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聘为护林员,每年还能挣2万元的工资。如今,王会军家的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工造林(央广网发 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草场退化到梭梭成林,从沙吹人跑到人们返乡创业,宗别立镇茫来嘎查党支部委员王刚见证了沙漠治理的成效。

在王刚的儿时记忆中,因为生活环境恶劣,嘎查上26户牧民陆续搬走,最少的时候仅剩5户人家。

“2012年,我们在这片草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梭梭。后来,政府给我们提供肉苁蓉嫁接技术,推动了产业转型,通过改进嫁接技术,每年每户肉苁蓉产业收益就有8—10万元。”王刚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以一个三口之家计算,每人每年的年收入可以达到5万元。种植梭梭不仅绿了沙漠,更鼓了牧民们的“钱袋子”,如今嘎查这片地区的农牧户又恢复到了20户左右。

沙产业相关产品(央广网记者 田凤元 摄)

多年来,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阿拉善盟确立了打造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思路,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沙产业基地。同时,培育引进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曼德拉沙产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和黑果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据统计,阿拉善盟目前的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99.5亿元,从事林草产业的农牧民3万多人,户均年收入3万元至5万元,部分农牧户达10万元至30万元。沙产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15.4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0.49亿元,年均增长51%。

上一篇:一打弱队就爆?赵继伟对埃及成MVP,统治三分+助攻,下月迎考验!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