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能源需求从以传统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体系转向以电力和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系统,锂赢得了“白色石油”的美誉。而去年至今,碳酸锂价格的“过山车”走势,也让“锂究竟是否过剩”的话题摆上了台面。

8月碳酸锂价格一路下跌图片来源:生意社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对锂金属需求的增加,全球可能会面临锂短缺的问题,一些分析师预测,锂短缺最快会在2025年出现。但也有分析师认为,这种短缺会持续更长时间。


(资料图片)

Fitch Solutions旗下研究机构BMI就是预测2025年锂供应短缺的分析机构之一。在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该机构将锂供应短缺主要归因于“中国的锂需求超过了供应”。

报告指出:预计2023-2032年间,中国仅电动汽车的锂需求量就将年均增长20.4%。相比之下,中国的锂供应量同期仅增长6%,BMI补充说,这一增长率甚至无法满足三分之一的预测需求。

根据英国能源学会《2023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年全球锂矿产量达到13.04万吨,其中澳大利亚、智利、中国分列前三,开采量分别达到6.1万吨、3.89万吨和1.9万吨,三国合计开采量占全球的91%。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锂生产国,而锂是电动汽车电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2021年全球锂产量为54万吨,世界经济论坛预计,到2030年全球需求量将超过300万吨。

锂需求的增长,和电动汽车的“大跃进”密不可分。根据标准普尔全球商品洞察的预测,2023年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380万辆,但到2030年将激增至3000多万辆。IEA(国际能源署)则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42.95万辆,2030年有望增至2242.51万辆。

德意志银行锂和清洁技术股票研究主管布兰查德(Corinne Blanchard)表示:“我们从根本上相信锂行业会出现短缺;我们当然预测供应会增长,但需求的增长速度会更快。”

布兰查德认为,到2025年底,碳酸锂适度短缺当量约为4万至6万吨,但预计到2030年底,短缺将扩大到76.8万吨。

2030才会有缺口?

其他分析师认为赤字不会这么快出现,但仍预测到2030年会出现短缺。

根据Rystad Energy的估计,虽然更多的锂矿和矿业勘探项目投产可以支持急剧增长的需求,但这也只能延长几年。据这家能源研究公司称,目前有数百个锂矿项目正在勘探中,但地质的复杂性和耗时的许可程序仍构成了挑战。

根据 Refinitiv 的数据,目前全球只有101座锂矿。Rystad Energy副总裁Susan Zou预计,2023年和2024年,锂矿供应总量将同比增长30%和40%,在 "全球推动交通电气化 "的背景下,矿商将继续开发现有项目和新建项目。

虽然这可能预示着2024年全球锂将出现过剩,但到2028年,短缺问题可能会开始困扰供应链。

她进一步表示,未来几年,虽然全球锂供应可能保持充足,但地区供应失衡仍不可避免;美国和欧洲地区的采矿和加工能力可能跟不上电动汽车电池的需求;到本十年末,全球电池供应链可能会发现锂再次出现短缺,因为供应增长可能跟不上需求增长。

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锂价格可能会飙升至2022年的历史高点,这反过来又会增加电池生产成本。2022年11月,碳酸锂价格飙升至每吨近60万元的历史新高,是2021年1月价格的12倍以上。

伍德麦肯兹同样预测,未来几年整个锂市场将出现供应过剩。不过,该咨询公司负责金属和矿业研究的副总裁格里芬(Robin Griffin)表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2030年代初投产项目极少,可能意味着市场可能再次出现供应短缺。主要风险可能来自新项目投产的延迟和新资产许可的延迟。

Piedmont Lithium公司首席商务官Austin Devaney则认为,锂矿从首次发现到正式运营一般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相信最终会有足够的锂来支持电气化的需求;但在短期内,预计供应限制对锂定价的影响将持续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锂价“过山车”,企业搞矿忙

锂的短缺成为肉眼可见的事实,也激发了下游电池厂商“缺锂”的焦虑。毕竟回望一年前,上游原材料的疯涨,将下游厂商的利润压缩到了极致。就连某电池行业“一哥”,也自嘲“沦为矿主的打工仔”。

但是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东西,今年以来锂价的暴跌,和下游动力电池“大干快上”,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很难脱得了干系。据证券时报报道,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545.9GWh,同比增长148.5%。而同期,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仅为294.6GWh,同比增长90.7%。2023年1月到7月,国内动力电池的累计产量和装车量分别为354.6GWh和184.4GWh,即便去除67.1GWh的出口订单,依旧积压了103.1GWh的产量。

由此可见,国内动力电池的产量已经是实际装车量的两倍左右,并且产量增速远超装车量增速,由此对产能的影响不可低估。就连电池“一哥”宁德时代,近年也出现了产能利用率下降的情况,由此必然会对上游锂价产生影响。

实际上不管是暴涨还是暴跌,都不是下游动力电池产业希望看到的:暴涨增加生产成本,暴跌则会造成存货减值,影响企业的财务数据,企业更加希望的,是上游原料价格的相对平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不少电池厂商纷纷不惜重金,在海内外搜寻锂矿。其中新入局者的凶猛程度,丝毫不逊于老玩家。

8月13日凌晨,历时三天三夜的四川省马尔康市加达锂矿勘探权的拍卖结果,尘埃落定:起始价仅为319万元,历经11307次的竞价,最终,内蒙古大中矿业旗下子公司大中新能源以42.06亿的价格,拍得加达锂矿勘查矿权,成为了这场抢锂大战的赢家。最终竟溢价了1317倍。

作为锂电行业的新军,大中矿业去年才开始进军锂资源。公司此前的主营业务为铁矿石采选、铁精粉和球团的生产销售以及机制砂石的加工销售。根据大中矿业披露的半年报,公司货币资金为13.54亿元,上半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仅为2.06亿元,同比减少70.99%。

从2022年10月开始,大中矿业突然开始大手笔进军锂资源产业。2022年10月19日,大中矿业公告称,公司拟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与下游企业拟在临武县投资建设含锂多金属露天矿采选、4万吨/年碳酸锂加工及电池项目,预计总投资160亿元。

无独有偶,在距离加达锂矿只有150公里的四川金川县李家沟北锂矿,经过3412次的报价,该项目的勘查矿权在8月11日,被四川能投资本以10.1亿元的最高报价斩获。最后成交价较57万元的起拍价翻了1771倍。

除了新玩家之外,锂电池“一哥”宁德时代,近年来在上游找矿方面也是动作频频。2022年4月,宁德时代以 8.65 亿元拿下了宜春一处锂矿勘探权。

与此同时,企查查信息显示,7月11日,马尔康时代矿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其股东仅一位,是四川时代新能源,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从公司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经营范围不难看出,宁德时代大概又看上周围某处矿产资源了。

面对锂价“过山车”的现实,“有矿在身”就等于具备了话语权和溢价的能力。因此即使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也要亲自下场,收购或入股锂矿企业。而且仅仅在国内找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巨头们已经把目标瞄向了海外。

走,去海外搞锂矿!

根据《2023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年南美洲的锂矿产量达到4.75万吨,占全球的36.4%;在开采量排名前五的国家中,有三个是南美洲国家(智利、阿根廷、巴西)。锂矿开采或成为这些资源国家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成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矿源的目标。

据财新报道,比亚迪将在智利北部建设一家锂正极工厂,预计在投资阶段将创造500个就业岗位,作为回报。2030年前,该公司每年将以优惠价格获得约1.2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供应配额;7月5日,该公司宣布,将在巴西建设三座工厂,分别用于生产新能源乘用车、加工磷酸铁锂电池材料,以及生产电动客车和卡车底盘,预计在2024年下半年投产。

不过,由于锂在智利属于“不可被授予矿权”的战略金属,因而企业如果去邻国阿根廷投资,可能会获得更为优惠的待遇,因为该国的矿产资源所有权归各地政府所有,这一点在谈判时或许会减小阻力。

据财新报道,阿根廷生产发展部长Matías Kulfas在2022年5月透露,当地锂项目投资累计超42亿美元。包括赣锋锂业、紫金矿业、青山集团、西藏珠峰等中企在当地均有参与项目。

宁德时代,更不会放弃进军南美的机会。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6月20日,宁德时代证实,将投资14亿美元(约100.24亿元人民币),与玻利维亚政府合作开发该国盐湖锂资源,并建设两座锂盐加工厂。据悉,宁德时代将在玻利维亚的乌尤尼和奥鲁罗两个盐湖中提取锂资源,两座锂盐加工厂预计年产能可达2.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两座工厂最早将于7月开工,后续项目的总投资有望增至约99亿美元。

除了南美,非洲是一片新兴的锂矿之地,其中津巴布韦的锂矿开发已经初具规模。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报告,津巴布韦拥有全球第七和非洲第一的锂资源储量,预计2025年津巴布韦锂资源供给将达到11.3万吨LCE,约占全球总供给的8.3%,成长为新兴的锂资源大国。

以中矿资源、华友钴业、盛新锂能为代表的一批上市公司已抢先布局津巴布韦锂矿市场。

据证券日报,早在2021年底,华友钴业通过子公司华友国际矿业以4.22亿美元的对价收购津巴布韦前景锂矿公司100%股权。2022年初,中矿资源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以1.8亿美元对价取得了津巴布韦Bikita锂矿控制权。据界面新闻,盛新锂能今年在加快推进津巴布韦萨比星锂钽矿,折合锂精矿约20万吨的项目建成投产。

结语

近年来,全球“买买买”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锂电企业进军上游、获取定价权的重要手段,毫无疑问值得鼓励,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遇到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企业还需要多加努力。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上一篇:今日深证指数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